四招破五陷阱!突发灾难事件报道要避开这些“坑”!
暴雨,又是暴雨!近日,湖北随州遭遇特大暴雨,受灾地区房屋被淹、供电中断、道路受阻、人困雨中……一段时间以来,多地接连发生极端暴雨、台风等突发灾难性事件......使全国人民揪心。此时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至关重要,灾难报道客观准确永远应放在第一位,不能引发“次生灾难”!小牛梳理了突发灾难报道容易掉入的五大“陷阱”,同时结合工作经验,尝试提供一套“组合拳”,或可作为避免“入坑”的指南。
灾难发生时,人心惶惶、信息庞杂,谣言极易传播和扩散。因此,如何应对谣言、及时发挥媒体影响力传播客观准确的信息,成为媒体进行灾难报道的考验。
此次河南暴雨灾情中,有关部门和媒体就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对一些流传甚广的假消息进行辟谣。
河南省公安厅认证微博@平安中原 对“郑州常庄水库爆破决堤”的传言进行了辟谣:
图片来源:截图自平安中原微博
共青团河南省委官方微博@河南共青团 及时对网传“郑州进入特大自然灾难一级战备状态”的消息进行了辟谣:
图片来源:截图自河南共青团微博
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言、采用轻松可爱的话语风格,本身是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一步,但也需区分事件和场合。
在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依然使用此类轻松化的语言,有碍于灾难新闻的严肃性,易使新闻的重心发生偏离,也容易给读者带来错误导向。
去年七月,长江流域水患严重。面对灾情,有些媒体的报道就显得“不合时宜”:如《罕见!江面出现“鸳鸯锅”》报道的标题中,用“鸳鸯锅”戏称由于受洞庭湖顶托作用的影响,洪水途经湘江与浏阳河交汇处时的情景。
图片来源:某地都市报
同期,有媒体甚至将暴雨间隙武汉的状况描述为“云海蒸腾如仙境”,消解了灾害的痛苦和严肃性: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低级红”的情况时常表现为,在灾害发生中,媒体用正面宣传报道负面议题,用正能量的表述冲淡负面情绪,从而忽视了受灾者心情,产生“丧事喜办”的反面效果。今年郑州因暴雨遭受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但一段富有争议性的宣传流传于许多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的确,在灾难面前,鼓舞人心、传递积极乐观的态度十分重要,但“城市需要大灾洗礼”,就显得冷酷无情。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再多积极乐观的宣传都是在“丧事喜办”。
灾难性报道应该以尊重生命为重,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通过灾难升华。如何把握正面宣传的尺度、防止“丧事喜办”、防止掉进“低级红”陷阱,是每一位媒体人在灾难报道中需要仔细考量的。
图片来源:Pexels
在以往的报道中,有的新闻记者为了使报道更加具体,而不顾受害者心情,使其回忆受害过程,无异于在受访者的“伤口上撒盐”,对其进行二次伤害。
2015年尼泊尔地震后,很多以粗暴抢拍等方式展现受灾者内心悲痛的报道在网上出现;2014年马航事件发生后,乘客的家属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丽都饭店等待消息,在信息不断传出又不断被辟谣的时候,有些记者围绕家属进行密集采访,让本来心急如焚的家属心情更加沉重。
上述此类事件中,追求真相的态度固然可贵,但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受害者焦灼的心上“火上浇油”。媒体从业者应该在其中拿捏好灾难类新闻报道的尺度,在保证受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受害者,避免二次伤害。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很容易导致公众甚至媒体人在只看到事件的一面时从自己的观念出发,先入为主地“构造”出新闻事件。
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前后经历重大反转。部分媒体在未获得全面信息之前,由于刻板印象,将事故归咎于小轿车女司机,一时间,女司机经受了网友铺天盖地的谩骂甚至人肉曝光。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但没过多久,事情出现反转,女司机被解除控制,重庆警方通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原因:系公交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小轿车后坠江。
事件仍在调查中,可舆论的矛头又迫不及待地指向了公交车司机: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当年10月31日凌晨,黑匣子被打捞出水;11月2日,人民网首先发布了黑匣子视频内容并说明坠江原因:指出乘客刘某因错过下车地点与司机冉某发生肢体冲突,导致车辆失控。随后,重庆市万州区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万州 也发布了坠江原因报道。
此事件中部分媒体的不当报道,不仅对女司机造成伤害,也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有损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冷静、全面、客观地思考,坚持自身专业性,努力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为了避免在进行突发灾难性事件时不慎“入坑”,大家可以尝试下面的“组合拳”。
突发灾难性事件,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事件的全貌,加强前端策划,有指向性地思考、有针对性地选择着眼点,保持灾难性硬新闻自身庄重的特点,防止娱乐化报道消解事件的严肃性和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如在这次河南灾情中,不少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就从事前、事中、事后多个维度,采用消息、通讯、特写、专家评论、直播、微博、微信推送等多样化形式,尽力保障受众知情权,让受众及时了解新闻现场的情况。而类似康桥集团“入住高地 让风雨只是风景”和永威置业“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 有车位 无烦恼”的“软搭车”宣传就显得不合时宜。
灾难性事件发生时,记者的采访报道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此次河南灾情开始,记者就面临着封路封桥、断水断电的困难,所以想要得到准确、及时的报道,要靠平时采访资源的积累来打开局面。
此次报道中,在郑州、新乡、鹤壁、安阳洪灾一线,中新社前线记者充分利用平时积累的资源和人脉,积极联系当地党委政府以及武警、消防等救援力量以及文物保护等相关部门,得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深入现场,采写了《河南浚县卫河抢险决战夜:灯火通明战激流》《实探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安阳殷墟景区:文物安好》《河南医界“大象”的雨中自救:一昼夜完成逾万名病患转送》《郑州地铁5号线里的“忘年交”与“逆行者”》《两座医院之间的“空中救援”》《特写:暴风雨中,“小人物”带来“大感动”》《河南文物局局长为什么哭了?》《实探郑州富士康:智能手机产区生产如常》等稿件。这些报道既向受众传递了救援的最新情况,又挖掘了救援现场多个感人瞬间,离不开报道者平时对于采访资源的涵养与积累。
此外,中新社利用平时积累的专家资源,第一时间采访气象专家来解释“河南为何成为中国的降雨中心?”;“中国焦点面对面”栏目专访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阐释了河南暴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联,起到了回应受众关切、为受众答疑解惑的效果。
灾难性事件报道中,错综复杂、亦真亦假的信息经常会在人们焦虑紧张时乘虚而入。因此,专业新闻机构应成为将谣言从“乱云飞渡”信息中分离出来的过滤器。记者在报道过程中要保持冷静,认真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认真比对观点相左的信息,将信息多加以验证,避免“道听途说”。
此次河南水灾报道中,不少媒体均引用郑州气象台官方微博的“千年一遇”来形容郑州暴雨,而中新社记者没有急于“跟风”,一方面考虑到此次暴雨超乎前期预警,另一方面也缺乏中国气象部门和河南省官方的准确认证,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决定慎用此类说法。
对于暴雨伤亡人数等关键数据,中新社记者也是反复求证,多次致电河南省委宣传部和郑州市委宣传部再三核实,经过对比“郑州发布”和河南省委宣传部反馈的信息,最终成稿,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
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灾难性事件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受众对信息需求极为迫切之时,真相容易受阻,谣言极易传播,舆论营造会面临较大困难。因此,专业媒体把握好时度效,可谓至关重要。
时,即同时把握好时新性和时宜性的平衡,既需要快速及时,也需要因时制宜,结合大势、把握时机;度,即适度,需要把握好报道的分寸和尺度,不夸大、不隐瞒,敦本务实;效,即有效性,需要恪守“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原则,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进行准确报道。
以2018年10月17日5时许发生在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山体滑坡灾害为例,当日中新社西藏分社即启动应急报道方案,当晚10时,分社即派两名摄影和文字记者连夜赶往500多公里外的灾区,后方则由其他三位记者进行配合。采访现场,前方记者突破采访的重重障碍,最终以消防为突破口,争取到了西藏消防的随行采访权,其中多篇稿件先于其他中央驻藏媒体第一时间发布。
把握好“度”,分寸、节奏、火候都可谓至为关键。突发事件一旦处置不当,将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焦点,引发舆情事件,带来负面冲击波。因此,应根据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等,来推敲说什么不说什么,以及通过什么形式报、以多大力度报、怎么报。
把握“效”,则应从最大社会公约数出发。在此前提到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报道中,中新社坚持突发事件报道“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的原则。记者当天赶往300多公里外的事发现场,采访负责现场搜救的武警重庆总队、蓝天救援队和当地居民,援引官方权威信息,当日连续采写《重庆一辆大巴车坠入长江 具体伤亡未知当地正全力救援》《警方证实重庆坠江公交车上载有10多人》《直击重庆坠江公交车搜救现场:长江中搜寻十余条生命》等多篇稿件,抓住关键节点,化解了负面舆情,掌握了舆论主动,受到多家外媒的关注,很好地把握了“效”。
策划:谈笑
作者:韦雨惟 谈笑
编辑:悟空
推荐阅读:
陈陆军:转型 创新 探索 ——中新社在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新作为